“现在咱们武清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没得说,这让我们家长很放心,孩子也学得开心。”“以前,我家离儿子就读的学校比较远,路上时间将近50分钟,每天接送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自从家门口学校建成后,不仅接送问题解决了,学校的教学水平也让我们家长特别放心!”真抓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点赞。近年来,天津市武清区,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老学校旧貌焕新颜,塑胶跑道、多功能教室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武清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9所,新增学位22830个,城区学校午间配餐、农村校车接送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事业当务之急。”武清区相关领导反复强调。如何让教育更公平、更有质量?2020年11月,武清区印发《武清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多年来,针对全区教育发展实际,武清区始终把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多措并举,致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让更多的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目前,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式激励保障乡村教育队伍,制定《武清区关于落实乡村教师增加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为符合条件的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2020年,受惠教师达6420人;深入实施乡村幼儿师资培训工程和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大对贫困家庭教育的帮扶力度。实施集团化学区化办学。采取多种模式集团化、学区化办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带动成员共同发展;深入挖掘集团内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带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使其逐步成长为新的优质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3年,全区将创建一批“跨域突破、体制创新、运行畅通、成效突出”的学区、办学集团,城乡间、校际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形成全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态势。让教育教学加速“现代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投资312万元实施“校校通”工程,实现教育网和教研网全覆盖,便利城区优质课程向乡村输出。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为创新本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重点领域专家的高端引领和带动培养作用,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和推进青年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武清区全面启动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室以名师为领跑,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通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给镇、村学校,助力实现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武清区还重点加强校(园)长专业能力建设。实施“武清名校(园)长培养计划”,加大校(园)长培养培训力度,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园)长队伍。仅“十三五”期间,全区就有6人入选天津市中小学第四期“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33人入选天津市中小学“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21人入选天津市中小学“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骨干培训;全区名师名校长达41名,名师工作室达21个。“十四五”期间,武清区还将重点推广20个德育示范教案,建设15个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精品项目,创建一批中小学德育创新改革示范校。借势“通武廊”,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武清据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通武廊”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自2017年制定《通州武清廊坊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章程》后,以三地43所各级各类优质学校、幼儿园为基础,共建10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1个中等职业学校联盟和1个幼儿园联盟。截至目前,各共同体、联盟间开展的互访、公开课、艺术展演等交流活动达近百次。其中,“同课异构”“同课多构”等教学活动,更是有效推进了三地课堂教学、教育教研品质同步提升。这一大胆探索,稳步提升了教育教学教研的品质,为三地教育协同发展按下快捷键,受到三地师生以及家长的热烈欢迎。“在家门口,就能聆听到优秀老师的讲评课,受益匪浅,使我们自觉对标北京优秀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参与教研的老师异口同声地说。据了解,2021年,随着“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持续深入,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外,还加大了德育体育美育等科目,保障三地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同步提升。并利用网络教学等多种模式,大力创建智慧课堂,加强在幼儿园、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领域推广“同课异构”实践,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共享。今年,武清区还将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教育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与重点高校院所建立对接合作机制,畅通产学研互通渠道,积极引进高水平教育资源,并实施一批合作共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