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所要求的“减负”必须与“提质”相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做才能抓住课堂,实现高质量教学?课堂之后,教师又该如何检验课堂效果?如何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这些都是“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必须考虑的问题。
今天我将和各位老师交流我所思考的两个问题。第一是深耕课堂,让数据导航。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把“课堂”这件事想清楚弄明白。每位老师应认真地思考在课堂当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可能存在潜在问题?第二是在课堂之后,如何通过作业来检验课堂效果?反思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作业的难度是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减负”一定是基于教师对作业的精心设计、对学生问题的准确把握,我将结合部分地区的实践进行交流,这就是今天讲座的两大主题:课堂和作业。
下面讲这里存在问题:如果全民都进入“内卷”式的恶性循环,频繁考试成了不能够引起质变的量变,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身心负担,这与“双减”明文规定考试频次与难度背道而驰。要想剔除“月考”定势思维,需要引导教师追问“月考”的合理性。第一部分——课堂。我们先从月考谈起,众所周知,“双减”之后,”“月考”在不少学校和地区依然存在,因为现在仍然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一些学校的月考是停课集中考试,这使得学生学科专业的持续学习周期被强行打断。在考试、试卷讲评、自我订正等一系列动作后,再进行新的教学,很容易破坏章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更有甚者会耽误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导致老师为赶进度把教学煮成“夹生饭”。常讲“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就是唯考试、唯分数论。考试结束就有了名次,有了名次好像心里就坦然了。老师们利用“考试”把学生逼在了学习路上,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完整单元的结构化突破才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
那么,如何在取消“月考”的情况下,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双减”背景下学科单元式教学、节点式作业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选择。
我们建议:学校要尽可能取消集中停课式的月考,在学科章节学习结束后设置单元节点测验,就是针对一个单元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进行节点测试,例如通过有统一标准的试题来检测学生完整章节的学习效果。因此一个班或者是一个学科、一个年级,可以采取随堂考试,或者单元式节点作业,当老师发布这个作业后,学生回家可以用自己周末的时间完成。通过系统采集到学生的学习数据,根据学生实际状态采用分层分类式的教学策略。此外,这种测验方法不是考完马上给学生反映,而是在考完并在单元学习完成之后给学生搜集这一单元的所有考试数据。老师们也了解这种情况:学校里面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和密集的考试有关,因此给状态不佳的学生一些预留时间空间,让学生心理有一个调整和调试的过程,这种情况便可以得到缓解,这就是关于“月考”需要探讨的部分。
第二,教师有的人说:教师就是让学生去亲近知识的。那么教师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够让学生去亲近知识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虽有道理但也不完全对。在知识、课堂、作业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呢?
若这个“道”是纯知识的话,很多老师都很清楚,在智能时代下学生对知识了解和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学生不通过老师,也可以去亲近知识,所以这个“道”更应是老师引导学生去亲近知识,这需要教育的艺术。老师必须让自己传授的“道”和知识都具有吸引力,需要和书本或其他地方的知识不一样,呈现的方式不一样,可能需要循循善诱,甚至可能具有“意外感”、“挑战性”,让学生豁然开朗。所以老师必须对学科内的知识真正做到深入掌握才能够有能力很好地设计教学方案。因此,基于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状态,老师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不固定的。
比如对于一个很生僻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老师可能就要站在学生和知识中间,给学生进行知识铺垫来让他们了解;对于一些可以让学生自由探索的知识,老师则在旁边鼓励他们,而不是在中间成为学生和知识的障碍;此外,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老师可以站在他的后面支持他,推动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的站位问题。
接下来谈谈第二问题: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回答自然有对有错、思维有快有慢。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班有40个同学,其中有5个出错了,5个同学就是近10%,也就是说这种情况属于小众错误,那该如何组织下一步的教学?一是老师统一全班再讲一遍,二是让会的同学再讲一遍,三是让不会的同学来讲,四是学优生布置新的作业,老师去帮助学困生,五是同桌互助,最后是不管这些少部分的同学,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我想大多数的老师在做选择时不会超出这六种情况,包括在常态化教学当中也可能是轮番使用这六种方法。
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学困生本来原来很聪明,为什么逐渐就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呢?还是例子,问题是假如老师讲了若干遍,一些同学还不会,有的老师就会说学生太笨了,但客观来讲其实是老师笨,因为讲授的方法不对,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底板在哪里,讲的内容和同学的认知之间脱节了。老师需要不断设置问题,探索学困生的知识底层是什么,这样他才可以和老师实现“同频共振”。所以,老师需要在很多问题的观念上做一些调整。若让会的同学讲,那其他会的同学就没有获得感,让不会的同学讲,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在初三或高中,当这些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时,老师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让不会的同学讲他的错误,尤其是他出现一个奇葩的错误,老师自己知道就好了,因为有些同学会因为奇葩的错误给这个同学贴标签、起绰号,这对这个学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接下来是老师给学优生布置新作业,给学困生帮助。老师不能永远只盯着学优生,若直接给学优生布置了新作业,学困生可能会想:我怎么这么笨,他们有新的任务了,我这个问题还不会。这就会让他们产生新的心理落差,在同一个场域,让学生有三六九等的这种行为,会让学困生缺乏自信,学困生大多不是天生就笨,而是学生的自信心不断被打压,被碾磨所导致的。因此在课堂中,老师给那些学霸开小灶的情况不能有。如果老师直接进入下一环节?,举个例子,如果物理课上老师教授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公式,如果同学们懵懵懂懂没搞清楚就跟着老师开始去做题应用,是不可能学会的,这会让同学感到焦虑。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究竟怎么办?这几种方式都不行,我们怎么办?这个时候老师要去观察、去分析。这六种方法都不能使用,尤其是最后一个方法,这会导致教学停滞,该怎么解决?停留在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要安顿好学优生焦躁的内心,第二是有针对性辅导学困生。所以40个人有35个对,5个人不对,那么教学还不能将继续进行,也不给学优生推题。老师要做到安顿好学优生焦躁的心,并要为学困生排除障碍,诱发内驱力,这么做有利于课堂学习微生态的建构,接下来学困生的学习就会比较顺利。最近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心理逆反期,他们会和家长甚至和老师发生冲突。在研究学生心理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我的地盘我不能做主,就会逆反”,所以治疗学生逆反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孩子的地盘、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做主”。所以各位老师,把你去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想办法变成他自主去要求的。比如说当老师在某个问题停留时,学生可以对问题自主改编,还可以跟老师、同学进行相互交流。这就是一个自定义的学习节奏,像大合唱一样,虽步调不同,但是和谐的,每个孩子都在忙自己的事情。
因此,老师应学会放手,不给学优生新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自定义学习进程,给他自我的反思、勾连、拓展的机会。
而这个时候老师知道了学困生遇到学习难题,他们可以互相交流解决问题,老师也可以俯身去问一下,是分析的问题、理解的问题、还是计算的问题,老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把这个障碍排除掉了,学生也一定有被重视的感觉、被关注的感动。只要学生遇到了问题,老师在第一时间就能通过数据了解到学生的问题,正如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充满温情的大数据”,有很多人认为大数据是冷冰冰的,其实重要的是谁在用大数据。数据让学生发出了声音而老师去解决他的问题,这就是有温情、有温度,这个时候学生一定会涌出一种感动和感激。而且他内心会默默下决心:尽管这个题目只有我们几个人不会,老师还停留并且不厌其烦的到我面前来亲自指导我,接下来我一定要认真听老师的课堂。
这就叫点燃学习的小宇宙,并且构建了良性学习的微生态。这就是我个人很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形成的一种状态,虽然它有一些理想化,但是教育教学总得需要一些理想。尽管不一定完全达到,但是我们要逐渐逼近,对学生不会的问题要不离不弃。各位老师不要着急,静待花开,等一等这些孩子,你给了他们一缕阳光,他们一定会灿烂的,这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围绕知识制定学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