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外国语教育集团执行总裁、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黄瑞华、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创始人卢振虎、君诚双语学校执行校长苏媛、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小学部校长张心一出席本次国际教育峰会,并就“破局谋新·新发展阶段下,国际化的教与学”展开讨论。
近年来国际教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国际学校发展十分迅猛,但近两年在疫情影响、教育政策变革和国际政治不稳定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国际教育从业者,教育工作人应该如何来把握家长一些新的教育需求?
对此黄瑞华校长认为,“双减”之下为了能够保证孩子教育教学的品质,保证个性化需求,所以家长和学校必须加强沟通,她指出沟通是家校相互了解、理解、达成共识的基础。不管环境和政策怎么变,了解家长的需求,引导家长的需求,满足家长的需求始终是学校应做的。
提到如何把握家庭需求,卢振虎校长表示立德树人作为家庭的根本需求是不会改变的,先“育人”再“树人”,先培养健康体魄,培养高尚品格,再挖掘特长,点燃热爱。但对于教育格局的改变,他也强调在面对“双减”、面对疫情、面对中美中欧的局势变化,家长可能在留学方向上会做一些调整。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大的局势不会变,语言是国际化的前提。只有理解了西方的文化,才能站在国际视野来看待自我,来看待世界。
当下人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管是教育理念,形式、方法都在经历探索与转变,世界各地,有许多学校都在进行教育改良与学校创新。
面对变革,苏媛校长也谈到学校的管理构架的改变,从原来由外籍人员担任转变为中方管理者来把控,这样的转变使得学校在监管课程方面,在落地课程方面,在家校沟通方面,更畅通,可以满足中国家长对国际教育的期待。课堂重质量,课外更多元,让孩子的能动性在课堂内外都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最后苏媛校长也提到虽然外部环境有所改变,但是国际化趋势不变,所以家长需要有长线思维,减少焦虑,走好自己的国际教育的路,而学校在政策的大变革下也需要夯实基础,优质发展。
在疫情冲击下,政策调整下,中国家长对国际教育本土化的呼声有增无减,在此背景下,张心一校长谈到了教育群体的教育理解发生了改变,包括包括教育的评判的标准、教育的参与度、以及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面对此转变学校需要思考创新,从数字化赋能入手,给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心理需求,精细化的管理,多元的课程设置。张心一校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凝聚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具备广阔视野、终身学习的教育共识,吸引更多具备发展思维、懂得循序渐进的,遵循教育规律的老师、校长、投资者,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培养有世界担当,有中国担当的未来英才。
2022年的民办教育、国际教育需要长期主义、补充主义、乐观主义、多元主义这样的关键词存在,为了达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人才的教育目标,需要清醒、坚定的家长和更多有思考、有创新的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守住初心,在百年变革大背景下,一起探寻国际化学校未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