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文化,就是关于一群人要去向哪里,怎么去的方式,是一所学校的头等大事。组织文化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说:如果我们不能将组织文化作为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所谓的组织学习、组织发展、组织变革都无从谈起。
学校文化是一群人的价值、目标、愿景以及基于此的行为、关系系统。过去,学校文化写在墙上,重在传承和影响。今天,随着学校变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也在不断升级,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蒲公英教育智库曾经为一所学校设计开学活动,每个第一天入学的孩子和家长,都能拿到一份“校园五感地图”。这份地图是新生要完成的第一个入校任务。孩子循着形、声、闻、味、触的五种感官,去看看学校的空间里都有什么,听听学校会发出什么声响,闻一闻花草与书本的异同,尝一尝食堂饭菜的味道,再点击一下电子班牌看看自己的班级,和老师同学击掌拥抱……孩子通过一张立体地图去认识自己的学校。而学校也通过这样一张“自我介绍”,通过多个微小的触点,把那些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得清晰起可感。
这些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学校的文化。
未来,这份立体地图的范围将被扩大。围墙和天花板都不再是孩子感知的边界,每一天,师生将因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更多与同伴、导师互动,因资源的融通而看到听到闻到更广阔的世界,每个人都会因空间的功能叠加而亲临更多的情境……当边界不断打破时候,文化还是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的学校,知识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在一个组织体系里变得越来越难。
工具和技术的升级、学习方式的优化极大促进了知识的学习。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一切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时代,文化就是那个宝贵的“粘合剂”,把人心聚集起来,让志同道合的人长久地走在一起。
观察国内外不同制度、不同体制下的学校乃至企业组织,我们发现,凡是高度协同、赋能于人的文化,都具备一些特点:
第一、人们因价值认同而各自肩负责任。理想、信念、责任等等基于人的深层需求,会让每天所做的事情都变得更加有意义。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享受着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第二、文化因真实可感而让人获得归属。学校内外,人们随时可以因一个表情、一面墙、一个装置、一堂课,让人感知文化的存在。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精细微妙地渗透在学校细节之中,让人获得归属。
第三、文化可以发挥强大力量给人安全感。强有力的文化形成一股积极的发展性力量,将人群凝聚在一起,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在任何时候任何困难,都有人帮助你,你一直有依靠。这让人相信挑战变化的风险并不那么大,我们可以抵达共同愿景。
第四、文化因尊重而接纳和包容。人的信仰很重要,但人的存在感同样很重要。赋能的组织首先要是基于尊重的对话、行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去发现自己原本是什么样,怎么才能成为更好。
要构建这样的学校文化,需要具备顶层和底层两种设计思维。
在建筑学中,顶层设计即是最高一层的设计决定整栋楼的基脚、材料、结构。是一种高端决定低端,自上而下的设计思维。文化所包含的发展目标、价值愿景、核心理念,实际就是学校的顶层,由此统领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
底层设计,是顶层设计的多个分支,是由细节组成的终端,为文化提供支柱与落脚,比如课程、空间、制度等等。没有底层设计,顶层文化就是无根的浮萍,流于形式。
任何组织变革创新,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也要重视底层设计和具体落地。正是从顶层到底层的双向演进,文化持续涌现着服务未来学校的能量。
六年来,蒲公英教育智库协助全国百余所学校完成了文化理念设计,不仅提炼出精彩的表达,更明确了文化生根的路径。以下案例正是从不同的维度,共同描绘未来学校文化的清晰图景。
案例一:文化,彰显价值主张
云锦小学是重庆市两江新区重点打造的一所公办优质小学。学校主张开阔办学、细微育人,自建校起便确立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核心理念,与师生一起经由广大而精微的教育道路,共同建设一所关注儿童个性化生长的智慧学校。
云锦小学吸纳全球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德国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教育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作为云锦教育愿景,生长“与好奇结伴,和世界并肩”的学生小云朵,和“与儿童共长,和未来同频”的教师大云朵,朵朵连成教育万千气象。
案例二:文化,成为关系表达
扬州梅岭小学,坐落在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所在地是扬州文化、生态以及旅游资源的核心聚集地。根据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智库设计团队将学校文化的构思起点放在空间关系之上,提炼出“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的核心表达,从儿童的视角去构建“发现美好、体验美好、成为美好“三个空间环节 ,继而以空间关系突出儿童认知、体验、应用的学习逻辑。
当孩子走入校门的时候,地面的“梅花引“快速激发好奇心,通过追寻跟踪去发现学校的历史与特质。走进校园,传统工坊和未来空间带着孩子体验文化的魅力、科技的力量,在广博的天地学习无边的知识,输入、交互、体验。走进楼宇,深入核心学习区,每层楼都留足空间以提供无限的展示机会,处处都是学生的舞台、让儿童被看见,真正体现”和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案例三:文化,约定行为标准
大鹏第二小学创建于1927年,位于深圳雅称“鹏城”的发源地——大鹏所城。学校几经迁址,几易其名,于2001年9月在大鹏街道银滩路建成新校,定校名为大鹏第二小学。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何服务儿童成长?学校在理念和方法上,既要向生命溯源也要向未来追问。从生长的源头出发,以学校办学实践为基础,以未来发展为展望,提炼出“生命有根 生长无界”的办学理念。
学校一方面重视儿童的“扎根教育”,有坚实的根基作为发展基础,生长才能更加牢固;另一方面追求为儿童提供广阔无限的生长空间,不为生长设限,让每一株幼苗都有选择与大地齐肩或高耸入天的权利。 有根与无界,对应不同的育人维度,体现在学校组织、课程、方式、资源的有序配置中。
案例四:文化,打开学习方式
“听万物和鸣,与世界共舞”,重庆启程巴蜀小学是一所被优质资源包围的无边界学校,我们提出:万物与世界都是学习的情境,和鸣与共舞都是生命在律动。基于律动文化、丰富资源,启程巴蜀小学从建设之初,就定位于一所以研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无边界学校。
学校的周边是湿地公园、国际博览中心、威漫公园、以及自己规划的研学基地,几乎满足了各类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研究性学习和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成为学校“启”课程的主要元素。在无边界的学习探究中,学校教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充分衔接,一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未来素养,在启程巴蜀被作为学校文化的重心和常态。
案例五:文化,明确育人途径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路径。智库DETT设计团队以物象为源,为南充市清泉小学提炼出“清泉启慧,万物近人”的核心理念,以“泉”文化领衔自然学习元素,思考如何让万物为我所学,开启了从文化到课程的落地实践。
学校以“阅经典、溯源脉、博知行众长”为课程理念,遵循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以践为法,以律为辅的育人理念,将传统经典学习内容与当下现实中的学习环境结合起来。从办学理念—课程理念—育人理念层层落地,走出了一条清泉开源,万物为学的育人路径。
案例六:文化,推动组织变革
百年名校广州市培英中学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学校以“世界入怀,培育英才”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秉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培英中学的积极贡献的教育愿景,既关照中西文化共育的历史、体现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也突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博爱与智慧,与校训一脉相承,是白绿精神在学校办学层面的体现。
学校借鉴亨利·明茨伯格相关理论建设服务型组织,理清学校关键事务,以责权利合理分配为原则,布局五大板块框架:战略决策层、中层管理者、学术研发翼、服务支持翼、教育教学一线,以进一步厘清学校运转流程,实现最多的服务和支持涌向教育教学一线。
站在学校边界不断位移的当下,未来学校文化其实已经到来,它在价值愿景、关系表达、行为约定、课程路径、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形成了高端与底端的呼应,以系统的力量持续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