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教育系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机制,构建学思互融共促教学体系,抓好普通高中“三新”改革工作,创新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等多措并举,初步构建起全课程体系,促进育人方式转变,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构建全课程体系,转变育人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附属中学构建“143”课程体系,以“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为主线,构建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艺健康、成长指导共四个领域,涵盖基础、拓展、特长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学校先后开设30多门校本特色课程,成立10多个社团,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围绕“善、乐、博、雅”的办学理念,实施“一体两翼”(“一体”即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学业课程,“两翼”即实施铸造人格成长、智慧成长的校本选修课程和实施培养实践技能的特色课程)的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大大提升。
这是我市积极构建全课程体系、促进育人方式转变的两个典型实例。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地方德育课程计划,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持续推进“1+N”素质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特色教育示范校和培养各类特长生,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2021年中、高考,我市一批体艺特长生的成才道路再度进阶,成功考取重点体艺院校。目前,全市已办成特色教育示范校30所,计划“十四五”期间办成特色教育示范校100所,特色教育已成为北海教育品牌和竞争优势的“新名片”。
学思践悟互融共促,提升育人成效
在北海市实验学校的智慧课堂上,授课老师教学设计清新脱俗,重难点突出,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启迪思维,学生互动讨论积极性高,氛围轻松愉悦,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我市致力创新人才培养,各学校积极构建素养导向下的学思践悟互融共促教学体系,一改传统教育的“讲授—训练”式教学,从学生个性出发,通过学思结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由识记、理解等的基本思维能力层次,向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层次发展,实现思践悟互融共促。
为提升育人成效,市教育系统还通过专题培训、结对指导、打磨课堂、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育人强师”,形成集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新机制,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
2021年,我市统筹国培计划经费以及市级专项培训经费845万元,目前市级第二批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工作已经启动。今年我市累计有5批专家开展新高考等系列讲座,市本级组织教师培训项目33个,4500余人次参训。2019年我市立项全国课题5项,自治区党建课题3项,自治区规划课题18项;2020年我市自治区课题结题21项,北海市级课题结题94项。
创新落实“双减”举措,力促减负增效
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在深刻理解“双减”和“五项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强化育人功能入手,整体设计,创新举措,全面落实。对作业实行学科组、年级组“双统筹”制度,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形成了各学科的作业布置特色。同时实行“分时”管理,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对作业量、作业形式、作业批改等进行客观实际的调查、跟踪、督导和纠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
提倡“一减两增”(即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动手实践类作业和研究性作业)。目前,我市各学校积极开发校内外资源,纷纷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举办社团活动,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育人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抓好政策落地的同时,我市全力推进普通高中“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工作,紧扣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三条主线,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导向和指挥棒作用,落实课程标准对学科的具体要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和应用,让教师的教学有“方向感”,真正实现了“减负”“提效”“增值”。